-
报考MBA的4大误区
-
最近几年,每到毕业季总有“最难就业季”的感慨出现,今年似乎更为艰难——
根据教育部此前的发布,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事实上,现在每年的毕业生的总量都在创新高,今年首次迈入了千万人时代。僧多粥少,面对经济暂缓,职场35+危机和大面积的裁员热潮,为了能更好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学历提升成为了很多人的首选。
截止2022年,研究生考试报考人数已达457万,更有某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显示预计2023年考研大军将超过520万。
而不仅是毕业生有就业压力,对于毕业多年的职场人士而言,据调查数据显示,63.3%的职场人表示自己面临职业天花板问题,在被调查对象中,26岁以上的职场人群,遇到职场天花板的比例均过半数,并且年龄越大,对职场天花板的感知越强烈。
那么对于职场人而言,如何对抗职业天花板,答案仍然显而易见,那就是学习。但如果只是简单的通过看看书、练练技能等学习方式,已经很难弥补自己的教育经历和认知差距。
成年人更需要的,是要在思维方式、认知结构、个人素质、人脉接触等方面,都能让自己有提升的学习体系。
近十年的MBA报考数据(下图)也佐证着这一点。
从2011年到2021年,MBA报考人数增长了近1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约1.4万人,平均录取率约在5:1,名校录取率相比更甚,在疫情横行与经济下行的当下,报考热度居高不下。
报考MBA的4大误区
误区1:背景太弱,与目标院校不匹配
在MBA的提前面试考察中,第一学历是个人学习能力的体现,因此在材料申请环节,考官是否会给你面试机会,第一学历很关键。
而往年申请材料被刷的同学,不仅是因为学历问题,还有的是因为存在工龄短、职业成就低、无管理经验、频繁跳槽等申请风险。另外,有名校情结的同学一定要好好进行自身评估,不要浪费宝贵精力!
如果对于院校信息还不了解,也不清楚自己能报考哪一梯队的学校,咱们懂你MBA基于8年的辅导经验,首创最科学的择校评估,根据个人优劣势以及院校要求,一次性解决择校问题,节省备考时间~~
同时,是否能够申请成功,还取决于你的是否恰当地梳理清楚了你的最佳申请身份,塑造并凸出了你的申请优势,避免了申请风险,并恰当埋点,注重了申请材料与面试的联动性。
误区2:报考早一年,晚一年,没关系
据MBA中国网统计的数据显示,十年间,报考MBA的考生人数已经从2011年的90614人增长至2019年的近20万人。2020年更是有超过22万人挤破头想拿下这学位,然而被录取的学生不足4万.....
而2023年考研人数或将超过520W人,一边是就业形势的巨大压力,一边是考研报考人数的增长,这已经足够充分说明了学历和资源在当今的重要性。
因此如果你想报考MBA,就不要再犹豫了。
误区3:不重视提面,只准备笔试
2011年,北大、清华率先开始了提前面试,现在北京的大多数学校都是采用这一策略,也就是说,在面试通过之后,考生才能够报考这所学校的笔试。
目前,提前面试已经是MBA/MPA/MEM/EMBA等研究生项目的招生主流,甚至从去年起,部分985院校MPAcc项目也开始了提前面试的试水,目的是通过强化面试环节,筛选出软实力强者;弱化笔试,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为潜在管理人才提供绿色通道。这正也符合了MBA发掘、培养具备商业领袖潜质的人才的初衷。
如果提前面试通过,一般来说,考生通过国家线就可以直接入学,这也符合商学院挑选学生的本质,那就是考生的综合素质,比单纯只会笔试更为重要。
错过了提前面试后,正常批的名额非常少,竞争极为惨烈。而且,划重点,你最后还得参加复试。
2023的提前面试已经进入了尾声,许多院校早早就结束了,还有提面的院校也仅剩下最后一个批次,最新时间汇总可以看文章:截止10.19!全国MBA/MPA/MEM提前面试剩余批次~
误区4:提前面试,早一批晚一批,没关系
每年准备提面的时候,总有小伙伴会犹豫一段时间,导致错过了理想院校的面试批次,在提面中咱们老师一直建议参加前面三个批次的,一是通过几率大,二是竞争相对没有后面的批次激烈,院校对于前面几个批次的offer发放也会多一些。
所以,提前面试要趁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