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备考故事】北理逐梦录:我的MBA备考与校园初心
-

1
报考初心
①职场多年,日子始终在按部就班的节奏里循环,一成不变的轨迹让我渴望一段喘息时光,停下来认真思考内心真正的热爱与方向。
②本科毕业即投身工作,学历短板在竞争加剧的职场中愈发明显,提升学历成为突破职业瓶颈的关键选择。
③作为南方高校毕业生,未能体验北京高校的学术氛围是长久的遗憾,而北理工 MBA 项目在学科实力、课程设置与资源平台上的显著优势,恰好契合我对优质教育的期待。

2
备考
-
心态调适:
备考于我,与其说是和公式、单词的的“厮磨”,不如说是一段与自己对话、不断坚定初心的旅程。我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这个年纪重新回到校园,会不会太晚?同辈的压力也曾反复出现,但最终明白,成长从没有统一的时间表,不必用别人的节奏定义自己。学会与自己和解,以平和心态朝着目标走,本身就是一种胜利。
-
分科备考策略:
英语:聚焦真题高频词,在阅读、翻译语境中积累词汇;精读真题阅读,拆解长难句,总结错题类型;翻译注重场景化表达,先直译再优化语序;写作分小作文(熟格式、背套语)和大作文(练图表描述与逻辑论证),多积累模板句型并灵活运用。
逻辑:形式逻辑牢记推理规则,刷题形成条件反射;论证逻辑识别论据、论点与论证方式,分析干扰项,总结解题思路;综合推理找重复元素、确定信息为突破口,用列表、画图梳理条件,提升解题速度。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识别常见逻辑谬误,按 “引错 + 析错 + 质疑”结构,每段聚焦一个谬误;论说文积累热点素材,写作前列提纲,确保结构清晰,分论点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合案例论证。
数学:夯实算术、代数基础公式,针对薄弱章节集中刷题;几何部分牢记图形公式,提升空间想象与公式结合能力;数据分析掌握排列组合、概率、统计的核心模型与计算方法,注重一题多解,整理错题本复盘。
-
重中之重:
备考经验千千万,一定要及早的去摸索、进而为自己量身定制合适的各个科目的学习方法,包括用什么资料、听谁的网课、要怎样整理笔记、整理错题等等。回顾我的整个备考经历,我认为真题的价值远胜模拟题,直接决定备考效率与应试效果,我们在备考初期一定要先理清考试结构与题型,通过真题去找准自己的薄弱点再针对性提升,这比盲目听网课更高效;管综许多题目可凭已有知识储备进行解答,不需要盲信所谓“标准”的解题方法。
再多备考经验,都不及静下心坐在书桌前,摒弃杂念地学、写、算。备考中最忌浮躁心态与虚假的自我满足,脚踏实地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3
校园生活
-
课堂上
北理工的课堂永远充满蓬勃活力。老师们的授课风格堪称 “百花齐放”:有的带着工科出身的严谨,把复杂的管理模型拆解成一个个逻辑链条,在公式推导与案例分析中,让我们看透商业运行的底层规律;有的则擅长 “接地气” 表达,用互联网大厂的真实决策案例、街边小店的经营故事,把抽象的理论讲得生动鲜活,让我们忍不住跟着案例里的 “商业抉择” 代入思考。
小组讨论和小组作业是课堂的灵魂。来自金融、科技、制造等不同领域的同学围坐在一起,为一个 “企业战略转型方案” 争得面红耳赤,有人从财务数据角度提出风险预警,有人从市场趋势层面分析机会窗口,在观点的碰撞与融合中,我们不仅完善了方案,更学会了从多元视角看问题。这种摒弃功利心、纯粹为探索知识而沉浸的时光,是一种难得的、纯粹的幸福 —— 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徜徉,每一次 “破浪” 都能收获新的风景。

-
课余时光
课堂之外的时光同样珍贵。与同学组队参加各类比赛,周末泡在会议室里查资料、改方案,哪怕熬到深夜,也会因为一个新思路的诞生而欢呼;天气好的傍晚,和同学绕着校园散步,看银杏叶在秋风里簌簌落下,听他们讲职场的起落与人生的规划,那些关于梦想与坚持的故事,成了我成长的“养分”;图书馆三楼靠窗的位置是我的“秘密基地”,累了就抬头看看远处的教学楼,或是去旁边的咖啡馆买杯热饮,在书香与咖啡香的交融里,享受片刻的宁静;食堂的窗口更是 “宝藏”—— 一食堂的炸酱面、二食堂的麻辣香锅,成了我们课后约饭的“暗号”,那些为了美食而结伴的时刻,让校园生活多了几分烟火气。
一年的时光匆匆而过,如今回想,这些“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瞬间,都成了熠熠生辉的记忆碎片 —— 它们记录着我的成长,也见证着我在北理工的每一次蜕变。

4
学姐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备考之路或许有迷茫与疲惫,但请始终记得出发时的初心。不必被他人节奏打乱,也无需因暂时的困难退缩,找准方向后踏实前行,每一步付出都不会白费。
正视自己的薄弱点,用高效的方法替代盲目努力,拒绝浮躁与虚假努力,才能在备考中不断进步。北理工有着优秀的师资与志同道合的伙伴,愿你们带着勇气与坚持逐梦,终能在这里开启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2026,我们在北理等你!

供稿:24级MBA14班 王若雨
内容来源北京理工大学管院专业学位中心
-
-
推荐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