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破职业瓶颈,复旦MBA助我开启事业新篇章 | 校友故事
-
2月12日,英国《金融时报》(FT)发布2024年全球MBA项目百强榜单,复旦大学MBA项目位列全球第27位,并在多个分指标上位居全球前列。其中“职业服务”和“ESG与零排放教学”蝉联亚洲第1、“薪酬增长率”全球第2、“职业成长”全球第3。
对话校友-刘汝靓
复旦MBA的“薪酬增长”、“职业服务”指标多年来在FT排名均位居全球前列,深受国际社会与学生的认可,曾经求学于此的2018级复旦MBA校友刘汝靓在其职业发展上也受益良多。
她坦言,复旦MBA的学习极大地拓宽了她的视野,重塑了她的认知边界,使她开启了一段全新的人生旅程。如今,刘汝靓在芯片行业担任公司首席财务官一职,同时仍在持续努力让职场与人生更开阔。
Q1
当初为什么选择复旦MBA?
刘汝靓: 首先,我从语言专业转型到审计行业的过程中,意识到自己缺乏系统化的管理知识,想重新学习弥补短板。其次,我的工作和生活渐渐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在审计行业多年的经验让我熟悉了各种流程性的审计工作,孩子上了幼儿园后生活也逐渐稳定了下来,但我内心还是渴望再次突破自我。正因如此,我计划攻读MBA。
选择复旦MBA的最直接原因是身边人的大力推荐。我哥哥和大学室友都是复旦MBA项目的毕业生,他们对项目的评价非常高,特别是与MIT斯隆管理学院联合创立的复旦国际MBA项目,所以择校的时候复旦国际MBA成了我的首选,至今两年的学习时光仍是我人生中非常珍贵和难忘的经历。
Q2
复旦MBA两年的学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刘汝靓: 我一直有全身心投入的习惯,在复旦MBA同样也是以这种心态来体验这趟学习旅程。
我非常认可复旦MBA的学习路径,不仅有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有实践引导的案例教学。课堂上教授使用的都是当下最新、与教学主题切合最紧密的案例。针对案例大家会先在小组内部讨论,各自分享自己的思考和见解,然后教授会对我们的思考路径、结果进行推导分析,这种抽丝剥茧的方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进行思考,然后顺着思考路径去回溯,你的路径就会更清晰、更深刻,也能形成相应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应用到我们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当中。
Q3
在复旦MBA有什么印象深刻的经历?
刘汝靓: 我参加了国际交换生项目,前往意大利博科尼大学深度学习4个月,在这个过程中交到了很多朋友,有本科就出去留学的同学,有土生土长的华裔二代,跟不同的人打交道,刷新了我很多认知,也见识了更多的风土人情。
意大利博科尼大学交换
此外,我还有幸参与了复旦-芬兰iLab项目,在芬兰当地做了食品行业项目的汇报,复旦管院市场营销学系何雁群教授带领我们搭建了完整的理论框架,让我们在市场调研中充分实践。这种理论+实践的方式,拓展了我原来并不熟悉的营销领域的知识,也加深了我对工作中各个职能的认知。
复旦-芬兰iLab项目
Q4
复旦MBA对您的职业发展有哪些帮助?
刘汝靓: 除了知识体系、眼界等思维上的塑造,复旦MBA在我的职业发展上也提供了非常落地的帮助。复旦管院职业发展中心(CDO)帮助我做了整体的职业规划,明确了未来发展的路径,并且CDO 的老师给我推荐了实习,引荐了校友企业,帮助我如愿从乙方转变到甲方企业的管理岗。
在这个过程中深深体会到复旦MBA的校友资源的强大,非常靠谱而且是终身的。我们的校友群一直在,寻求帮助都能得到回应。就像当初新生入学的导向课程“聚劲Orientation”,往届的学长学姐会以“聚劲传承人”的身份参与到这个活动中,能感受到大家都是作为复旦MBAer,是真心想为学校、为校友出力,这种传承的精神让我印象很深刻。
Q5
职业转型后工作、生活的变化?
刘汝靓: 转型前我一直在做审计,工作内容和形式都比较稳定;转型后我接触了很多新事物,除了原本的财务管理,还接手了公司在人事行政方面的运营工作。对于我这个人事小白来说算是不小的挑战。为了迎接这个新挑战,我参加了复旦MBA组织的相关论坛和讲座,积累了很多在理论和实操上的知识,在公司顺利完成了第一次360度考评体系的搭建。
我很庆幸自己当初选择复旦MBA,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还能做到更多,很多事情自己做完才发现并没有想得那么难。另外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就是薪资,复旦MBA毕业后薪资增长了三四倍,职场的各个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升。
Q6
工作之外,通过什么来放松自己?
刘汝靓: 运动,锻炼身体的同时也能做意识上的调整,我比较喜欢跑步、瑜伽。从18年开始,我就加入了复旦MBA的跑团,在复旦MBAer的带领下,除了职业上的提升,也能强身健体。
Q7
对2024年有什么规划、展望?
刘汝靓:
对于2024年,我希望自己能够更加沉稳、有规划地工作、生活。无论是通过工作实践还是自主学习,都能够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知识和视野。我也会继续深度参与复旦MBA的各项活动,充实自己的同时,也希望能够给学弟学妹们带来一些实质性帮助。
内容来源复旦MBA项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