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大EMBA 牛津游学之旅【下篇】
-
牛津游学 / 香港科大EMBA
在2024年的灿烂夏季,香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的学子们,跨越重洋,拥有千年历史的英国牛津大学,展开了一段意义深远的海外游学。
让我们继续跟随几位同学的视角,回顾这次收获颇丰的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游学之旅。
长期主义才是穿越周期的基石
武凯 创新工厂 合伙人
港科大EMBA 2023班
Marc Ventresca 教授的「前沿科技、创新、地缘政治」课程内容非常详实,从颠覆性创新的概念,到人工智能技术,以及最后详细的分析了太空领域的创新创业。
Marc教授提到:自2000 年以来,海外的风险投资公司参与了多项太空初创企业交易,并且深度解析了Astroscale这家太空垃圾回收公司的商业案例。但由于这个领域实在太过超前,同学们的反应相对不那么热烈——这种课堂的反差真真实实反映了当下中国风险投资行业面临的困境:海外的主流风险投资机构强调长线投资和影响力投资(impact investing),VC敢于去投资和孵化高风险但未来价值巨大的创新项目,而国内的一些人民币机构,因为LP给到的退出压力和资本市场冰冻期,变得畏手畏脚,过分强调短期的盈利和退出。
牛津访学之后,我特别前往了距离伦敦几百公里之外的爱丁堡,去朝圣资产管理公司柏基投资(Baillie Gifford), 这家成立于1908年的百年老店目前管理超过3000亿美金规模的资产,扑捉到了亚马逊、特斯拉和英伟达等伟大公司。柏基投资一位高管曾经说过,「我们设法找到能够在5到10年,可以引领行业甚至颠覆行业的公司」。这个理论和Marc教授课堂上提到的关于创新和前沿科技的探讨,有着极其类似之处——长期主义才是穿越周期的基石。
Marc教授的最后一张讲义,写了这样一句话:「未来已来到,只是分布很不均匀」。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些风险投资家最大的意义和工作动力所在——找到1%的最优秀的企业家,支持他们去创造长期价值的事业。
于宏观中见韧性,于微观中见勇气
刘莉 长青热能科技 COO
香港科大EMBA 2019班
倒时差的间歇,好好的回顾牛津之旅。22个小时高强度的学习,从地缘政治到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从全球供应链到抗生素乱用、医药创新,从音乐殿堂到田间地头、大雨泛舟,牛津赛德商学院和香港科大商学院联袂上演了一出五天不间断的政治、经济、科技、心理的大戏。
带着具体问题来寻求解决方案的人可能会失望,带着发现商机来寻找新大陆的人可能会怀疑,但空杯所有,抱着怀疑而学习的人会感受到信息的传递。于宏观中见韧性,于微观中见勇气。总结对自己最有用的三个收获:
1、 随着特朗普那张血染风采的精彩剧照出现,随着宣告全球化死亡的那声枪响,如今,我们的机会在哪里?也许在区域性合作的机会里。和谁合纵连横,以什么为联结点,朋友圈对谁开放,对谁隐藏?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区域性的利益需要自己创造。
2、 怀疑是有力量的。吾日三省:知道不知道?畏惧不畏惧?焦虑不焦虑?
-
在不知道且焦虑的时候,持续学习让自己知道该做什么;
-
当了解深入后,知道了且焦虑时,多看看同行和业界标杆,告诉自己怎么做;
-
当觉得自己既无所不知又无所畏惧的时候,请让完全不懂的人来挑战自己;
-
当无知又无畏的时候,需要有风险管理意识且又能管理自己的人来提醒,是否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是否对最坏的结果有兜底的能力?
四个象限总会出现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挑战中遭遇到,每个象限可能因个人的性格和能力而停留时间不同,但人生中那个值得被学习、能够指导自己,敢于挑战自己和会对自己的风险进行管理的人,准备好了吗?
3、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决心,毕竟我们才过上几十年的好日子。中国制造,中国应用极度的内卷和外卷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批判性思维带来的启发
刘震 广东博智林机器人 副总裁
港科大EMBA 2023班
作为港科大EMBA课程的一部分,牛津大学的游学让我受益匪浅。无论是课程内容的设置,还是教授们的授课方式,都给了我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你提不出好问题就学不到什么知识」,这是课程主任在开场词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相比于我们习惯的以听为主的课堂学习,牛津的每一堂课都要求我们带着问题来听课,通过在课程框架以及教授引导下的提问、思考、分享和批判,结合我们自身的经验去领悟课程的核心思想。例如,在一堂关于人工智能伦理的课程中,我们被要求提出对现有AI系统的伦理质疑,并讨论如何改进。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深刻理解了课程内容,并能在未来工作中自然地应用。
在整个游学过程中,我一直在探寻和分析英国学者与中美学者在研究角度上的差别。无论是课堂上的讲述、再生型农场的实践,还是牛津机器人研究院展示的人机交互模式以及自动驾驶可解释性研究的课题,都能明显感受到这种差异。英国学者更加重视可持续性、安全性、法规和伦理,在研究的时间维度上更偏向于科学技术对中长期的影响;而中美学者更关注增长,寻找新的机会,探索新的领域。例如,在牛津机器人研究院,我们看到他们在自动驾驶领域的研究,不仅关注技术本身,还特别注重其伦理和法律影响,这与中美学者的商业化和市场导向形成鲜明对比。
回想20多年前我首次到欧洲,与德国某知名高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一同工作时,除了震撼于合作方远超当时中国的技术底蕴,还有对他们慢节奏的不屑。现在我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欧洲自二战以来疆域和国际话语权的收缩导致了整体思维方式偏向保守,而美中自二战和改革开放以来始终维持较高的增长,思想自然偏向激进。如果将全球比作一辆汽车,中美可能是发动机,而欧洲目前扮演了刹车的角色;这两种角色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
牛津的学习经历不仅让我收获了知识,更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和学习方式有了新的思考和规划。我期待将这些收获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并与团队分享,共同进步。
最后,我想用Michael Smets教授在《怀疑的力量》课堂上与我们分享的理查德·费曼的名言作为结语,致敬牛津和港科大的老师们,也致敬坚持终身学习的EMBA同学们:「为了进步,我们必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给怀疑留有余地。」
让可持续发展的梦想照进现实
周苑洁 摩根士丹利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助理总经理
港科大EMBA 2023班
每次海外游学项目都会有令人惊喜的收获,这次的牛津大学之行也不例外。
此次课程的安排非常多元化,涵盖了科技与创新、人工智能、领导力、可持续发展、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等诸多当前全球关注的热点主题。
从第一天上课,我们就感受到牛津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作为一所拥有上千年历史的高等教育机构,牛津大学的教授们讲授的不仅是知识或者结论,而是在生动和互动的课程中,通过理论和模型等研究成果的分享,引发我们的思考,通过建立自身的逻辑体系,探索知识的真谛。同时,也让我们理解到,所有的理论框架并不能简单地用是非对错来定义或评价,而是对我们认识世界,前瞻未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有很多精彩的时刻:
在教堂里,通过与教授和歌手们的互动,理解领导力的重要性:如何建立领导者与团队之间的关系和信任;如何给出简单的指挥,让专业的团队执行并达成目标;以及团队协作与传承的关键。
我们还参观了牛津大学附近一家尚未盈利,却依然坚持采用再生型理念经营的农场,让我们深刻理解利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让我们换一种视角和思维方式,去探索企业,乃至整个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让可持续发展的梦想照进现实。
还有还有,人工智能、工程和科学、太空经济等课程中的难忘瞬间……
游学课程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周,但让我们感觉特别地充实和满足,体验了中西式教育模式和文化的碰撞,和一场值得终身回味的思想盛宴。
牛津剪影
“通过新的教育体验、新的环境和新的认知,提升对自身和这个世界未来的思考。这可能就是教育的意义。”
—香港科大EMBA课程主任吕雪仪
带着牛津的智慧和启发,我们像探险家一样,不断寻求真理,发现新的世界。我们用脚步丈量知识的边界,用心灵感受多元文化的力量,让自己更加开放、包容、有追求。
内容转自香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