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科大EMBA 牛津游学之旅【上篇】
-
作者:杨燕姗 香港科大EMBA 2011班
香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
牛津游学之旅
从香港清水湾到伦敦泰晤士河,从东方到西方,2024年的7月,香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百余位同学、校友,在商学院副院长房育辉教授、港科大荣誉院士王嘉陵教授和课程办吕雪仪主任的带领下,穿越茫茫大西洋来到牛津大学賽德商学院,经历一周的知识分享,思想激荡,脑洞大开,完成了香港科大EMBA海外游学又一次重要突破。
这是新冠疫情全球肆虐三年后,港科大再次携手世界一流商学院首次重启的海外研学项目 ,它内容跨界、知识前沿,唯有亲身经历,全情投入,才能体会这种跨越地理和知识边界的求索之路。
牛津研学志 | 全球商业新的地缘政治对商业的影响和挑战
牛津赛德商学院(Saïd Business School)
牛津大学,这座屹立于时间长河中的学术丰碑,不仅仅是一所教育机构,它是智慧与灵感的源泉,是梦想与现实交织的圣地。其近千年的历史,如同一条蜿蜒流淌的河流,滋养了无数求知若渴的心灵,也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变迁。
学院的独特制度,是牛津大学最为人称道的特点之一。这里,学生不仅仅是班级的一员,更是某个学院大家庭的组成部分,这种归属感与亲密感,在无形中促进了学术的碰撞与思想的交流。每个学院都有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历史传统和学术氛围,它们共同构成了牛津大学丰富多彩的文化图景。
而牛津的校园环境,更是美不胜收。古老的建筑与现代设施和谐共存,绿树成荫的小道与波光粼粼的河流相映成趣,为学子们提供了一个既宁静又充满活力的学习空间。在这里,无论是沉浸在图书馆的浩瀚书海中,还是在草坪上享受午后的阳光,都能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满足。
正是这份深厚的历史底蕴、独特的学院文化和优美的校园环境,使得牛津大学成为了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之地。它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一个激发潜能、塑造人格、成就梦想的舞台。在这里,每个人都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如何充分利用牛津大学的知识广度、深度和高度,对于香港科大EMBA的研学活动来说至关重要。经过反复协商,鉴于目前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香港科大EMBA课程办和牛津大学教授团队最终确定此次研学课程内容将围绕:“基于商业、科学与地缘政治的三重视角,透视全球商业发展态势,探索企业持续发展成功之道"的主题展开。
课程分别邀请了多位名师大咖分别讲授了“国际大势与地缘政治及中国角色”、“全球供应链实践趋势”,“人工智能”,以及“科技地缘政治与创新”等课题,另外针对全球领导力的讨论,课程也安排了 “怀疑的力量”,“领导艺术”,“打造战略性再生型组织”等课程。课堂以讲授交流为主,辅以参观牛津机器人研究所,FarmED农场等,真实情境的学习,能够极大地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促进大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观可持续的代表企业FarmED农场
和牛津机器人研究所
在这五天宝贵时光里,通过课程老师的精彩讲授和同学们之间的深入交流,我得以跨越认知的边界,对国际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与深远影响有了全新的、更为深刻的理解。而对于牛津大学领导力课程别开生面的授课方式,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思想的启迪。
课堂日志
01
新的地缘政治对商业的影响和挑战
2023年涌现了众多新兴词汇,如苹果推出的“通行密钥”(Passkeys)和“后量子密码学”(Post-Quantum Cryptography),这些词汇反映了科技领域的快速进步与创新。同时,回顾过去几年,新冠肺炎疫情无疑成为了全球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地缘政治、经济领域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同时,全球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新冠肺炎疫情的余波仍在持续,对全球经济、社会心理以及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国之间的竞争形态发生改变,地缘政治紧张局势加剧,经济动荡和极端气候等问题也日益凸显。这种“不可预测性”已经成为全球新常态,对各国政府和企业提出了新的考验。
2024年作为全球多个关键国家的大选年,确实是一个地缘政治和国际关系的重要转折点。美国、俄罗斯和印度等国家的大选结果不仅对这些国家的内部政治生态产生深远影响,还将在很大程度上塑造全球政治格局和地缘政治动态。
过去我对地缘政治的理解仅停留在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学习了Chris Kutarna博士“全球大局势,地缘政治以及西方领袖如何看待当今中国之挑战”的课程后,对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和动态性,及其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下图(1618-1648 三十年战争)欧洲地图,从地图可以看到三十年战争期间,许多欧洲国家边界的变动,宗教与政治的交织,和权力平衡的重建,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1618-1648三十年战争地图
事实上,近年随着俄乌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升温,包含台湾问题,印度与中国的紧张关系,以及土耳其与希腊对爱琴海诸岛的争端等。人们正在重新审视旧的地缘政治理论。1904年,英国地缘政治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认为,谁控制了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区,谁就能掌控全世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地缘政治学家阿尔弗雷德·塞耶·马汉认为,控制商业航道是拥有全球影响力的关键。另一名美国学者、耶鲁大学政治学家尼古拉斯·斯派克曼则在1942年提出,最重要的并不是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而是其边缘地带。他认为,从大西洋经由地中海、绕过南亚、延伸至日本的海上边界地带至关重要。他写道:“谁控制了边缘地带,谁就统治着欧亚大陆。谁统治了欧亚大陆,谁就掌控着全世界的命运”今年早些时候,乌克兰冲突使得石油和天然气价格飙升的趋势加剧,这再次证明了海湾地区的地缘政治重要性。
Chris Kutarna 博士强调,当前世界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旧有的观念和地图已经无法准确描述或指导我们理解和应对新的现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以更加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来重新评估我们的假设、重新构建我们的分析框架,甚至重新定义一些基本的概念和范畴,以适应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Chris Kutarna 博士也是一个地图爱好者和制作者,在逆全球化的时代,他认为头脑地图、政治地图、经济地图都应该被重置,因为这些地图应该是全球的,应该是按照人类所面临的问题来划分疆域的。
Chris Kutarna博士与大家分享了一个全面而创新的多维度评估运营环境的模型,这个模型通过能源、食物、信息、材料和运输这五个核心维度,构建了一个全面的分析框架。这些维度不仅覆盖了企业运营的基本要素,还反映了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关键互动关系,通过对这些维度的综合考量,获得一个更加完整和深入的运营环境图景。对此,同学们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特点各抒己见,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地缘政治回归世界政治舞台,除了中东变局,俄罗斯和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冲突,最为突出的就是中美之间的地缘政治之争,这种竞争不仅限于传统的军事和外交领域,还深刻地影响到了全球经济格局,特别是跨国企业的运营策略和全球供应链的布局。
美国试图通过重塑全球供应链来削弱中国的战略地位,这一举措体现了地缘政治对全球经济活动的深刻影响。美国推动西方公司将生产从中国转移到其他国家,如墨西哥、越南或印度,旨在减少对中国的经济依赖,并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可控”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然而,这种做法不仅加剧了全球贸易的紧张局势,还导致全球供应链的断裂和碎片化,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威胁。
TikTok交易和英伟达收购Arm的案例进一步凸显了地缘政治对跨国企业决策的扭曲作用。白宫签署行政令威胁关闭TikTok在美业务,不仅是对一家私营企业商业活动的直接干预,更是地缘政治竞争在科技领域的延伸。而英伟达收购Arm的交易,虽然看似是商业行为,但其背后的地缘政治考量也不容忽视。这种跨国并购可能加剧技术领域的竞争和分裂,对全球技术创新和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Matt Amengual教授从全球贸易趋势和全球价值链管理的角度分析了地缘政治波动对去全球化的影响。他指出,地缘政治冲突会破坏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效率,导致资源错配和成本上升。同时,这种冲突还可能引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和贸易壁垒增加,进一步阻碍全球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课堂上,同学们也分享了逆全球化对中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就是供应链的安全与韧性问题,地缘政治因素显著增加了供应链中断的风险,这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成本效率,更要重视供应链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另一方面,就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着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平衡问题。过去,“前店后厂”的模式让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全球市场需求,但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这种模式正面临挑战;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面对高端领域的割裂和成本上升的压力,中国产业链如何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产业升级的问题。对此,牛津大学马丁学院的机器学习教授Michael Osborne和Marc Ventresca 教授分别从AI智能和科技创新的角度阐述了他们的学术观点,Michael Osborne 与大家讲授了企业如何运用各种形式的机器学习来处理大数据,从中收集和解释并利用信息,尤其是创新型的行业;Marc Ventresca 教授给大家介绍了很多如太空经济,地球观测卫星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并再次强调破坏性创新的重要性,虽然Marc教授提到很多概念对我这种文科生很烧脑,但这些概念对我们还是很具前瞻性和启发性的,我们应认识到,人工智能对整个组织的颠覆性影响远大于企业管理者的日常角色,我们应带领团队拥抱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确保组织从中受益,而不是苦苦应对。
Marc Ventresca 教授
Michael Smets 教授则以“怀疑的力量”为题,从管理学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复杂组织环境下竞争性战略需求与包容型领导力的结合,以及这一过程中怀疑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他深刻地指出,不确定性是现代组织不可避免且持续存在的特征,这种不确定性源自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瞬息万变以及政策环境的不断调整。
Michael Smets 教授
在Smets 教授看来,面对这种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领导者不仅需要具备敏捷的适应能力和果断的决策力,更需要在信息有限或模糊的情况下,展现出非凡的判断力和洞察力。这种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领导者对既有认知和信息保持的一种审视和质疑态度——即怀疑。怀疑并非简单的否定或拒绝,而是一种深思熟虑、理性分析的过程,它促使领导者不断挑战现状,寻求更优化的解决方案。
怀疑的力量在于它能够激发领导者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Smets 教授还强调了包容型领导力在这一过程中的重要性。包容型领导力鼓励领导者接纳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即使这些声音可能挑战他们的权威或既有认知。这种包容不仅增强了组织的多样性和创新能力,还为怀疑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包容型领导力的氛围下,怀疑不再是威胁或阻碍,而是成为推动组织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Michael Smets 教授学术观点对于指导现代组织在快速变化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地理就是永不变化的战略,而对于领导者,不确定性则是永恒的话题。今天的地缘政治已经不单是静态的领土争夺,取而代之的更多的是经济、技术和文化等多方面的竞争与合作。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反向塑造”地缘政治环境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传统外交和军事手段上,更在于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国际经济合作项目等,积极构建互利共赢的全球伙伴关系网络,以利相交、以义为先,就能够为中国的外部环境,营造更加有利的战略态势。
对于组织企业而言,面对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新模式,持续创新成为了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企业需要不断优化自身的产品、服务、人才、物资、资本和信息等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力。同时,企业还应注重与外部环境的和谐共生,积极构建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外部生态环境。
在构建战略态势和生态环境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可持续发展。这意味着我们要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总之,地缘政治的演变和组织企业的发展都要求我们具备全面、深远的战略眼光和持续创新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自身的长远发展目标。
02
一堂特殊的管理课
用交响乐阐述领导力
交响乐的英文“Symphony”, 即和谐之声。一个交响乐团的和谐之声,来自指挥对整支乐队的激励和引领。指挥,无疑是乐队的灵魂,乐谱的第二作者,他的指挥过程,就是再创作的过程。
在牛津大学美丽的贝利奥尔学院的音乐厅,Pegram Harrison教授率领牛津合唱团成员,亲身为大家示范演绎“领导艺术”的真谛。他以一种特殊的魅力和手势引导着乐队,这些手势洗练且富于表现力,在音乐内容需要时,它既能表达变化细微的表情,又能体现出激烈热情的戏剧性效果。这个过程,恰如一个卓越的企业领航人,不忘初心,高瞻远瞩,引领组织“上下同欲”,通过每个个体对战略与愿景之理解和承诺实现最终的业绩。
贝利奥尔学院(Balliol College, Oxford)
真正的领导艺术不仅在于技术和策略的运用,更在于对人心和情感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团队走向成功,共同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课程引发更多思考:交响乐VS. 爵士乐
交响乐指挥的领导力体现了一种高度结构化和中心化的领导方式。在这种模式下,领导者(指挥)拥有清晰的愿景和详尽的计划,他们通过严格的控制和精准的指挥,确保团队(乐团)按照既定的乐谱演奏出完美的音乐。这种领导风格强调规则、秩序和执行力,适用于那些需要高度协同和精确执行的任务环境。
然而,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市场环境中,这种领导方式可能显得过于僵化,难以灵活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创新需求。此外,新世代员工更加追求自主性和个性发展,他们可能不愿意仅仅作为执行者,而是希望能在工作中发挥更多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所以相比之下,我个人认为爵士乐手的领导力则更加灵活、创新和互动。在爵士乐中,每位乐手都是乐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默契的配合和即兴的创造,共同演绎出独特的音乐作品。作为乐队的灵魂,爵士乐手(类比为领导者)不仅提供灵感和目标,还积极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理解,鼓励每个人发挥最佳水准,共同创造出超越预期的成果。现代企业领导力需要更强的内聚力、更高的原创力、更广的包容力,而这些特质不仅与爵士乐团趁势即兴、全体共创、共享领导、激发个人自由意志等侧重以人为本的“内驱”领导力有异曲同工之妙,也与老子道家学说中顺其自然、不拘一格、顺势而为、为而不争等管理思想相互呼应。
但不同的组织文化对领导者有不同的选择,您是选择成为一名伟大的交响乐团的指挥,还是选择成为一名爵士乐手?
这是未来组织和领导者所面临的思考和选择。
最后,我想用以下几个词语——“敬业”,“谦卑”,“包容”,“创新”,“责任”,“探索”——总结本次研学之旅的所见所感。
本次研学之旅,是敬业精神的璀璨绽放,牛津大学和港科大EMBA课程办团队无私奉献中尽显专业与关怀;文化差异的知识碰撞中,我们学会了包容,共筑和谐学术殿堂;牛津大学的辉煌,是创新精神的传承,严谨与创意交织,激发未来领袖的无限可能;作为管理者,我们深知社会责任之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铭记于心;商学院的学习,是探索未知的旅程,答案在探索中浮现,跨界思维、终身学习在此碰撞交融。
此行,是知识与心灵的双重洗礼,敬业、谦卑、包容、创新、责任与探索,化作星辰,照亮我们前行的每一步。
记录,以感谢,这一段悟道之旅。
内容转自香港科大EMBA-中英双语课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