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生活

人近中年,来谈谈该不该合群


所谓的“不合群”,

有时候只是不一样而已


@每晚一卷书的作者说,她一个闺蜜老顾在公司被孤立了。


一问什么情况,原来五六个部门经理开会时,她说什么都会有人提出不同意见,其余几个人马上随声附和。


下班后聚餐,也没有人约她一起,而她却能看到同事在朋友圈发的各种聚餐照片。


压垮闺蜜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今天在洗手间,她竟然听见一个部门经理和新来的文员说她“不合群”。


老顾说,要不是顾及个人形象,当时真想冲出去理论一番。老顾接着说,大概是从几年前,她决定考注册会计师开始。因为觉得自己年龄偏大,记忆力不好,希望勤能补拙,所以就开始减少各种休闲和应酬。


年轻的时候,我们总害怕不合群,害怕与众不同,努力去压抑自己,随波逐流。但是,人越是活久了,就越会明白,“不合群”是非常司空见惯的,每个人都有被孤立过的经历:


小时候你可能因为成绩突出而被排挤;

大学里你可能因为长相出众而被流言蜚语;

职场里你可能会因为表现太积极活跃而被同事暗地中伤;

……


《乌合之众》的作者在书中说到,群体不善推理,却急于行动,群体因为夸大自己的感情,因此它只会被极端感情所打动。我们会发现,有时,“不合群”不是你做错了什么,而是不一样而已,而这些才是你保持自我的最美姿态。



人这一辈子想要想过上理想的生活,

不是靠“合群”得来的


人到中年,当一个人还以“合群”为荣,以朋友的多少、聚会次数衡量一个人的价值,那么这个人注定没什么出息。一味的合群只会让你更廉价,更加没自信,更加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在上山下乡的那个年代,北大荒里曾有过一名非常不合群的男知青。别人打牌、聊天的时候,他总在看书,根本不关心别人在做什么。同行的知青不喜欢他,上面的领导还特意找他谈过话:你一定要合群,不然会被其他人排斥的。他根本不听,依然我行我素,生活照旧。


8年知青生涯,他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的文史书和外文书,还在黑龙江各大报刊上发表文章。


1977年,恢复高考,男知青凭着自己的学识与能力考上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亚非语系,后来又凭借出色的外语水平和文笔进入了外交部工作,如今当上了外交部部长,他就是我们的国民男神外交部长——王毅。



其实合群不是我们维系好人缘的关键,

而个人价值才是


其实无论合群与否,无非都是想过上理想的生活,只有靠自己努力,摆脱主流的钳制,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在讨论“合群”的问题上,也许根本不在于你什么姿态,而是在于个人价值的多少。越是优秀的人,每个人都越想靠近,因为能从他身上获得很多知识、信息、积极的心态甚至宝贵的资源,和优秀的人相处,如沐春风。


人近中年,朋友圈基本固定,还有什么方法可以靠近那些非常牛×的人,和他们建立稳定关系,成为好基友呢?也许,读一个MBA是一个机会,一个跨越到更高平台发展的机会。



部分来源:@每晚一卷书,@有书共读等网络综合

——相关推荐——

(点击下方图片了解详情)

留言框:

北京翰章(华章)|MBA提前面试|翰章(华章)MBA|MBA辅导培训|MBA报考条件